我國是海洋大國,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,強調“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”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,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、開創性、長遠性工作,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。
深刻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
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,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、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、實現人海和諧共生具有重要作用。
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。2023年7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: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。沿海地區生產最密集、人口最密集,同時對自然生態影響也比較大,一定要真正重視起來,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加強保護。”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》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美麗中國建設全局,明確要求到2027年,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%左右,美麗海灣建成率達到40%左右,到2035年美麗海灣基本建成。
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推動海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“發展海洋經濟,保護海洋生態環境,加快建設海洋強國”。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。高水平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可以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、新優勢,為生態優先、綠色低碳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堅持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相統一,在保護中開發、在開發中保護,分區管控科學指導近岸海域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,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,推進海洋資源高效利用,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,推動形成循環低碳、集約高效的海洋發展新格局。
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基礎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,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,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,各國人民安危與共。”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全球性議題,關乎地球生態平衡和資源合理利用,關乎人類文明永續發展,關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與未來。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,唯有攜手合作,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、海洋垃圾污染、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海洋生態環境問題,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。
新時代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
黨的十八大以來,經過不懈努力,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,局部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,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,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,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顯提升,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。
堅持系統治理,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。堅持系統觀念、統籌兼顧,強化頂層設計,堅持規劃引領,加強統籌協調,不斷完善體制機制,持續推進涉海領域改革,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。2018年,國務院機構改革把海洋環境保護的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門,海洋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職責整合到自然資源部門,設立3個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,打通了陸地與海洋、貫通了生態與環境,構建了陸海統籌、河海聯動的綜合治理體系,部門間合作更加有力,區域間協同更加順暢。
堅持人民至上,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。堅持生態為民、生態惠民,陸海統籌、河海聯動,深入推進渤海、長江口—杭州灣、珠江口等重點海域綜合治理,以海灣為基本單元,“一灣一策”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,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。2023年,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85%,較2018年提升了13.7個百分點,實現“六年連續增長”;入海河流水質優良斷面數量占比4/5左右,喪失使用功能斷面基本消除;283個海灣建設單元中,167個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%,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顯提升。
堅持生態優先,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。牢固樹立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理念,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約15萬平方公里,建立涉海自然保護地273個,紅樹林面積已增長至約3萬公頃,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。系統推進實施海洋生態修復,2016年以來,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約40億元支持沿海省市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,整治修復濱海濕地5萬多公頃,完成岸線整治修復2000公里,有效保護恢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超過135種,生態系統的多樣性、穩定性、持續性顯著增強。
堅持綠色轉型,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,探索海洋綠色發展路徑,全面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,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,大力發展生態旅游、生態漁業等綠色產業,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。截至2023年底,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9個,年產生生態效益近1781億元;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729萬千瓦,占全球比重約50%,連續4年全球排名第一。發布紅樹林營造、海上風電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,支持海洋碳匯項目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。
堅持依法治海,海洋生態環境法治不斷嚴密。堅持以最嚴格制度、最嚴密法治保護海洋,先后3次修正和1次修訂《海洋環境保護法》,制修訂7部行政法規、十余項部門規章,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。打好分區管控、監測調查、監管執法、考核監督的“組合拳”,持續開展“綠盾”“碧海”專項監管執法行動,實施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,發現并督促整改了涉海突出問題200余項,建立刑事、民事行政訴訟和公益訴訟組成的司法保障體系。提高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,建立1359個海水質量國控監測點位,建立生態趨勢性監測站位超過1600個。
新征程上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思路
當前,我國已邁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,海洋事業迎來重大歷史機遇期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、實現人海和諧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礎保障。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,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,強調人海和諧的發展理念,聚焦美麗海灣建設的主線,持續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,扎實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。
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,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。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,統籌謀劃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,全地域、全領域、全方位、全過程、全要素、全鏈條推進生態環境保護。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海洋經濟發展方式,促進海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、高端化、綠色化發展,通過提升海洋綠色新質生產力,不斷壯大培育新興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布局未來產業。同時也要大力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,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,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源源不斷的實現。
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,協同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。堅持陸海統籌、河海聯動,以海灣為基本單元,系統謀劃并梯次推進“三個五年”的美麗海灣建設,“一灣一策”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,持續深入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,不斷提升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,實施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、重點入海排污口整治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舉措,開展美麗海灣建設成效評價,因地制宜推進各地美麗海灣建設,推動京津冀地區、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沿海地區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。
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,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重在建章立制,只有用最嚴格的制度、最嚴密的法治,才能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保障。強化海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、監測調查、監管執法、考核督察等常態化、全過程監督管理,加強入海排污口、海水養殖、海洋傾廢、涉海工程等領域的監管,嚴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,繼續與中國海警局等有關部門強化監管執法協同、開展專項執法,重拳出擊、重典治亂,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。
加強創新驅動科技引領,提高海洋治理現代化水平。實施“科技興海”戰略,充分發揮科技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支撐和引領作用,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瓶頸,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、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。加快數字賦能,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,運用陸、海、空、天多種手段,提高海洋生態環境監測、治理、監管、應急能力和技術水平。通過互聯網、虛擬現實(VR)等現代科技手段,普及海洋科學知識,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。
全面開展海洋國際合作,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環境治理。深入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,深度參與海洋生態環境領域全球治理進程。提升國際公約履約能力,持續推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、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、東亞海協作體等區域行動計劃的國內履約及相關項目實施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、中歐、中日韓、中東盟、二十國集團等多雙邊平臺,加強國際交流合作,為妥善應對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挑戰貢獻中國智慧、中國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