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多樣性持續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正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危機。盡管世界各國都采取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,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赤字仍在不斷擴大。自然的退化并不純粹是一個環境問題,它涵蓋經濟、文化、地緣政治、社會正義和人權等各方面。各國應尊重多元文化、堅持多邊主義,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,攜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共建清潔、美麗、繁榮的世界。
深刻理解生物多樣性、多元文化、多邊主義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
生物多樣性是多元文化源遠流長的基礎條件。生物多樣性造就文化多元性。文化是人類在依附自然、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創造、不斷豐富又不斷革新的人類活動的總和。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,自然生態、氣候條件與群落生存方式相互作用,共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態。中國幅員遼闊、生態系統類型復雜多樣,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,也隨之孕育了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。中國有56個民族,無論是居于平原抑或高山、深谷,各民族在認識自然、適應自然、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并因生態環境與社會變遷不斷發展創新,醞釀出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”的文化品格,造就了諸如東南地區的桑基魚塘、西南地區的高山梯田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典范例。
多元文化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源頭活水。在中國,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往往是民族聚居區和文化特色區。各民族生活在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中,世世代代積累形成了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生產生活習慣,體現了最樸素的生態保護理念。例如,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“約孫”,主要是指保護馬匹、保護草場、保護水源、防止荒火、珍惜血食、節約用水等;在傣族傳統知識系統里,保護森林、愛護大自然是必須恪守的,他們生活在原始熱帶雨林中,卻絕不隨便砍伐一棵樹。近年來,各民族的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煥發新生機,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。可以說,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,正是因為有了多樣的生物,才有了多元的文化。反過來,多元文化又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強勁動力。
多邊主義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多元文化交流互鑒提供機制保障。實踐證明,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出路有且僅有一條,就是堅持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,加強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,共同尋找應對挑戰的“密碼”。多邊主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必須恪守的原則,中國積極倡導并踐行這一原則,凝聚各國共識,引領推動達成了包括“昆明—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”在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攬子決定,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藍圖、設定了目標、明確了路徑、凝聚了力量。多邊主義是推動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的機制保障。真正的多邊主義應以尊重多樣性為思想前提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價值,倡導多元文化交流互鑒,共同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。更重要的是,加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是踐行多邊主義、推動多元文化交流的具體體現和重要路徑。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,任何一國想單打獨斗都無法解決,必須踐行多邊主義、尊重多元文化,共同開展全球行動、全球應對、全球合作,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、健康、宜居的地球家園。
尊重多元文化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新動能
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文化交流互鑒。“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”許多民族在與自然長期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文化自覺。文化是多元的。多元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,不同文化各有千秋,沒有優劣之分,只有特色之別。文化是平等的。只有以平等為前提,秉持謙遜的態度,不同文化才能交流互鑒。文化是包容的。包容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動力,一切文化成果都值得珍惜,只有加強交流,文化才能充滿生命力。只有秉持多元文化間平等、包容的態度,才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新思路。
多元文化間取長補短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引擎。“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,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模式,我們應倡導并尊重生態文化的多元性。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、一個民族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,應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、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,沒有包治百病的“萬能藥”,將某一種文化強加于人一定會引起水土不服。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,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,不同文化應該相互包容、交流、借鑒,必須充分尊重和弘揚各民族優秀生態文化,取人之長補己之短,積極將“他山之石”轉化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新動力,在求同存異中攜手前進,共建共享和諧美麗家園。
踐行多邊主義攜手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
踐行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。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開篇明確指出,“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問題”。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,僅憑一國之力怎能完成?必須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,堅持以國際法為基礎、以公平正義為要旨、以有效行動為導向,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,遵循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的目標和原則,努力落實“昆蒙框架”,積極開展跨界保護區和生態走廊建設,推動國際資金支持與技術轉移,發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(IPBES)作用。強化自身行動,深化伙伴關系,提升合作水平,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互利共贏。
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。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,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。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基石,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經濟、生物多樣性喪失、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。必須充分肯定發展中國家的貢獻,照顧其特殊困難和關切。人類只有一個地球,各國共處一個世界。發達國家應該展現更大雄心和行動,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、技術、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,避免設置綠色貿易壁壘,幫助他們加速綠色低碳轉型進程。
保護生物多樣性、尊重多元文化、踐行多邊主義,這三個議題緊密相連,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使命。讓我們共同努力,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,以文化交流互鑒為紐帶,以多邊合作為橋梁,以更加開放、包容、合作的態度應對新機遇新挑戰,共同守護地球家園,共創人類美好未來。